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明府办〔2017〕117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西江新城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佛山市高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业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卫生计生局反映。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18日          

  

 

佛山市高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建设卫生强省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快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面建成广东省卫生强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全区总面积960平方公里,下辖一街三镇,2015年常住人口4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0万人。

2015年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岁,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2.55‰。人口自然增长率8.9‰,生育稳定在较低水平,出生性别比趋向正常,人口规模控制在规划范围内。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40元,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6%,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2015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3间,其中公立医院6间,基层公办医疗卫生机构22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间;民营医疗机构67间,集体所有制卫生站12间,另有医务室、体检室等21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4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2.09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2.5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2.14人。

    二、主要存在问题和发展形势

    (一)主要存在问题

1.医疗资源总量与服务能力不足。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4张、2.09人、2.5人,与广东省卫生强区的目标仍有一段差距。同时,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2015年我区到区外就医病人约占31%。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服务能力较弱。社会办医、慢性病、康复、老年护理、医养结合领域服务能力薄弱。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全区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不足,每千人口仅0.69人,离广东省卫生强区标准1.0人尚有差距。基层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机构的人力较为薄弱,监督机构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基层监督体系网络不健全,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病、职业病等防控难度逐步加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强化。

3.卫技人员队伍建设急需强化。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少、关键岗位缺人,省市级专家、名医、名中医数量较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人员引入激励政策,难以吸引新毕业的医学生到基层工作

4.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转变力度不强。“全面两孩”政策后,计划生育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如何适应这种转变、加强妇女儿童的保健能力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党和政府着力加强的重点工作,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我区地处珠三角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初步形成了政府重视,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珠三角一体化和广佛同城发展战略等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卫生强区的工作部署为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吹响了冲锋号。

2.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行为等的改变,疾病谱已发生明显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所伴随的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大幅度增加;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妇幼保健任务明显加重,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风险不断加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经费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深层次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挑战均对我区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医疗卫生服务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按照“完善体系、优化格局、补齐短板、均衡发展”的思路,以完善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防治结合、分级诊疗、健康服务为内在驱动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公益,促进医疗卫生计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创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优良、费用合理的医疗卫生与计生服务。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以健康高明和广东省卫生强区建设引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实现分级分类管理。着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健全上下联动与分工协作新机制,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计生服务需求,全面提升全区人民健康水平,2020年实现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具体目标。根据“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等文件指标要求,结合我区“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制定“十三五”医疗卫生与计划工作主要目标,包括居民健康水平、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城乡卫生环境水平、群众健康意识状况和专科建设水平7大类。到2020年,我区应达的主要指标为:

居民健康水平:人均期望寿命不低于81岁;婴儿死亡率不超过3.0‰,孕产妇死亡率不超过10/10万。

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每千人口床位数控制在5.06~5.93张;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不少于2.8人;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口不少于3.5人;全科医生数每万人口不少于3.0人;公共卫生人员数每千人口不少于1.0人;医护比1:1.25;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40%以上;15分钟可到达医疗机构的住户比例96%以上;公立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40%以上。

医疗保障水平:政府投入不断增长,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稳步增加;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控制在25%以下。

疾病预防控制水平: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8%,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要达到国家要求。

城乡卫生环境水平:城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9%以上。

    群众健康意识状况: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90%以上;产妇产前检查率98%以上。

专科建设水平:至少实现省级重点专科(学科)1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5个以上;培养20名有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5项。

计划生育水平:加大政府投入,保证各项计划生育经费安排拨付及时足额到位;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并控制在107以下。

    四、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一)构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健康需求导向,公平、效率、分级、统筹城乡的要求,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科学合理设置功能界定清晰、结构优化的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医疗中心。主要承担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救治。依托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建立全区急救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医疗救援中心,承接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同时建设成为基层业务指导中心,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探索构建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分工协作模式。在规划期内完成老年病诊治中心、医养结合项目大楼、住宅小区拆迁改造工程等项目。继续推动将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将其建成佛山西部高水平医院。

2.区中医院建设成为全区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加大对区中医院扶持力度,更好地发挥中医医疗机构对区域和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带动作用,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提升中医康复临床服务能力,推动养老服务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建设“互联网+中医院”网络医院,建设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基层服务网点,搭建起覆盖全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顺应社会需求,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代煎中药免费配送服务,实现与区人民医院的错位发展。

3.公立专科医院。新市医院是一所公立的精神病防治专科医院,“十三五”期间力争发展为二级专科医院,床位增加到200张。加强人才培养及人才资源配置,建立起完善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的康复服务模式,逐步提高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麻风病康复医院(潭山医院),继续做好麻风病康复病人的综合管理工作。

4.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全区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导中心,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的技术支撑工作,强化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考核,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检验大楼,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按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区慢性病防治站是全区的结核病防治、皮肤病防治、麻风病防治、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到“十三五”规划后期,逐步进行优化整合或转为专科医院。理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体制,加强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建设,设置区级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以及区级垂直管理的镇级执法派出机构,实现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中心)承担妇女儿童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任务,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进行渐进式整合,实现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功能合一。佛山市中心血站高明血站要按照《血站基本标准》,加强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配套,将献血网点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增设2-3个固定采血点,构建完善的献血网点,保障医疗和应急需要。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各机关事业单位考核,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发动。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承担开展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根据我区人口分布特点和现有医疗资源的分布,按每个镇办好1所达到标准化建设上限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配置基层医疗机构2019年,更合中心卫生院和荷城中心卫生院能够开展一级和部分二级手术,杨和镇卫生院及明城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展一级手术;全部卫生院具备住院分娩服务能力,规范设置中医药诊疗服务区;中心卫生院和有条件的卫生院建成1—2个特色专科。基层预防接种门诊评级达到市级AAAA以上。实施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合理设置村级卫生站布局,提升村级卫生站服务水平,筑牢基层服务网底,实现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全覆盖。

    6.探索医疗资源集约化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建设区域临床影像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物流配置中心、医疗卫生信息中心、远程会诊信息系统等6大中心,全面提高卫生资源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医学重点(特色)专科。鼓励、扶持、建设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竞争优势、品牌优势的区级医学重点专科,创建1个以上省级医学(临床)重点专科,6个市级医学重点(特色)专科,若干个区级医学重点(特色)专科。

7.加快发展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力量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如中医医疗机构、康复医疗、口腔、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养老服务业、家庭健康照顾等特色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诊所,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满足社会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综合改革

1.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权力和职责,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研究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或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履行政府办医职能。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医疗管理服务水平。

2.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将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

3.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等服务项目价格。     

4.加大建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编制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制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1.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对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的运行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院长(主任)目标管理责任制绩效考核机制。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激发基层活力推广家庭医师签约制度,签约服务费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共同负担。组建全科医生服务团队,采取签约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精神病社区康复、初级诊断和双向转诊等全科服务。认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2.全面建立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托管、签订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执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标准和程序。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四)加强医疗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高层次和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的有效措施,通过政策大力引进认定包括医学领军人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医学骨干人才等高层次卫生人才和紧缺专业医学人才、紧缺基层卫生人才,补充我区卫生人力资源短板。加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在职在岗教育培训,参加各类教育培训项目。通过转岗、进修、学历教育等途径对全科医师队伍实施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加强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重点的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依托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等,建立基层公卫医师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素质。加强镇(街道)计划生育队伍建设,配强配齐村(社区)计生专干,妥善解决好村级计生专干的报酬待遇、养老保障等问题。加强区镇村三级计划生育协会的组织和能力建设。

    (五)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

1.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制机制。将公共卫生安全纳入区政府公共安全体系总体部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机制。完善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职业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建立健全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密切协作、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数据信息共享。

2.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区域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市区联动、部门联动、防治联动”的组织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提高研判评估和预警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强化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依托区人民医院建设突发急性传染病隔离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增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3.增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完善重点传染病控制、重点慢性病防控、爱国卫生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等运行机制。加强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及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降低大病、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全面实施“预防接种安全工程”,扩大免疫规划。降低重大传染病健康危害,对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登革热、人畜共患病等重点或新发传染病、地方病采取干预措施,增加艾滋病、结核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的救治救助能力,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

    (六)健全促进家庭发展的支持体系

    加强优生优育和出生缺陷预防,大力推进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深入开展产前检查、围产期保健、筛查和缺陷儿童康复等工作,实现孕产妇及新生儿人群免费筛查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孕前优生指导的优质服务全覆盖。加强对高危人群提供优生优育咨询和指导,强化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落实和完善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家庭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养老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大对特殊生育家庭的帮扶关怀力度。继续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力度,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贯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由管理为主向服务转变,引导家庭有计划地安排生育,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和生育服务范围,加强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巩固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的区域协作工作机制。

    (七)全面提升卫生计生管理水平

1.加快提升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推进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联通区域内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信息系统,以服务居民为中心,支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完善廉政风险科技防控体系、数字卫生监管体系、阳光(合理)用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强化信息惠民建设。探索运用“互联网+监管”,全面推行医药信息、医院信息、监督执法信息公开制度,构建全行业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

    2.提高法制化监督监管水平。完善“两法衔接”和“一门式”综合执法机制,健全完善镇(街道)卫生计生监督监管网络,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完善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量化分级工作制度。探索构建完善部门、行业、社会协同监管机制,形成以卫生计生监管机构为核心,多层次、涵盖医疗卫生服务各方面的职权监督和社会监督共融共通的监督管理机制。

3.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区级质控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制定完善专业质控标准、开展专业质控培训、指导和交流,加强重点单病种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控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4.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药特色诊疗区(中医馆),规范中医诊疗设备配备。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和健康养老服务,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服务。

五、制度保障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区政府负责全区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统筹,研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问题,协调处理重大事项。区各职能部门要从着力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在人员编制、基本建设和专项业务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实施卫生计生发展规划列入全局性工作,加强组织实施,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管督导。

    (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计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新增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加大对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的经常性投入,建立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和资金监管机制,促进政府投入达到预期目标。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多元投入,积极扶持社会资本开办高端医院及连锁医疗机构,满足医疗卫生市场多元化服务的需要。

    (三)制定方案,抓好落实

区、镇两级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将建设卫生强区和完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加强配合、抓好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医疗卫生机构市场准入、国土、规划、环保、消防、医保、价格、土地保障、投融资、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扎实开展卫生强区创建活动,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将推进卫生强区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评估,共同推动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改革和发展。

    六、实施、评估与调整

    (一)规划实施

本规划确定后向社会颁布,由区卫生计生局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区财政、人社、卫计等部门配合执行,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法律和舆论监督,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强制力与约束力,保证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得以贯彻落实。

    (二)规划评估与调整

    由区卫生计生局会同各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在2018年底实施中期阶段评估,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适当调整的规划内容报区政府审批后执行。2020年底,进行周期评估,对规划期内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本规划由区卫生计生局负责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