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

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明府办〔2016118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西江新城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佛山市高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业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经济科技促进局(科技)反映。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23日                  

 

    

 

佛山市高明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佛发〔20134号)、《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府字〔20164号)等精神,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贯彻落实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区创新投入不断加大,R&D经费占GDP比重已从2010年底的1.38%提高到2015年的2.5%以上。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获得上级科技资金8839.13万元,比“十一五”时期(2300万元)增长了2.8倍;2015年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15712万元,比2010年(2440万元)增长543.9%。创新产出大幅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9.7倍和5.7倍,2014年我区被评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优秀等次;2015年被确定为“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0年的23.6%提升到2015年的39.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16家增长至2015年的36家,逐步形成以新材料、半导体照明以及新能源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

3.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全区拥有5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各专业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均超百亿元,特色产业总产值近400亿元。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全区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塑胶材料、不锈钢、金属材料、建材等特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海天、祥新光电等企业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溢达纺织、川东热敏等企业的部分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国内领先水平。

4.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区拥有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建成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5家,较“十一五”期末翻了两番,构建起包括高明区(中科院)新材料专业中心、金属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高明分中心等9个行业创新平台,炜林纳新材料、祥新光电科技等3个院士工作站,溢达纺织、柯维光电等6个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中科院新材料产业园成为高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育成孵化中心,“十二五”期间引入科技创新团队7个,成立科技创新企业7家。

5.科普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科普画廊在村(社区)全覆盖,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馆在镇(街道)全覆盖、在村(社区)90%以上覆盖,建成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2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拥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5个、区级科协所属各学(协)会19个、区级农村科技示范户29户,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区。到2015年,我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9.4%,高于2015年广东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6.91%),位列我省前列,圆满完成了“十二五”高明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5.5%的目标任务。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面对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国内形势,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战略定位,广东省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佛山市作为省内制造业的一线城市,产业创新已成为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区实际,未来五年我区将迎来提升区域价值、开拓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1.经济发展对创新驱动需求日益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及“十三五”时期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关键抓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发展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将发展精力集中在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平台构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等环节上。

2.“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加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放缓、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等新常态的背景下,“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可以有效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融合,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佛山市高明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府办〔2015123号)为我区全面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

3.我区科技事业亟需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区正处于以引进和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我区应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把握好创新驱动和“互联网+”两大机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聚集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创新型产业,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我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佛山市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总体部署,以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题,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和生态农业现代化为关键路径,通过组织实施三大主要任务和十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我区科技竞争实力和区域经济水平,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国性新材料产业发展核心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及现代农业集聚区。

突出以下三大基本原则:

——紧抓机遇,创新驱动。

以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规划、方针、政策,加强与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和工程的对接与协作,汇聚各方创新资源推动我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争创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市场主导,开放协同。

建立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各类创新资源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放公平的环境氛围。

——面向产业,集聚突破。

以我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为立足点,按照“精一强二进三”总体发展方向,坚持“重点突破,加快转型”的工作方针,广泛聚集各种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生态农业现代化”,形成具有高明特色的区域核心价值,持续提升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能力。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0年,力争五个科技核心指标(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发明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增速均位居全市各区前列,实现三个倍增两个快速增长,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科技竞争力和区域经济水平显著提升,推动我区建设全国性新材料产业发展核心区、现代农业集聚区,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示范区。

2.具体目标。

——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实现快速增长。到2020年,全社会R&D经费占全区GDP的比重提高到2.8%以上。

——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现倍增。到2020年,力争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700件以上,比2015年增长约1倍,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均保持较高的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实现倍增。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到2020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家以上,比2015年增长超过1倍。

——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实现快速增长。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40%以上,比2014年增长超过1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

(三)发展部署

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生态农业现代化为重点路径,组织实施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科技惠民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等四大主要任务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等十大重点工程。领域布局方面,全区要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石化塑料、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全区要构建以沧江工业园、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创新产业园、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专业中心等为重心,涵盖出口测试认证、纺织制造、农产品种养殖溯源体系和电子商务、食品与生物技术、合成革生产、公共卫生安全等多方面的公共创新平台体系,具体部署如下:


1: 高明区“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发展重点地域布局

空间地域

布局部署

高明区

荷城街道

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明新材料)基地、高明区VDE测试及认证服务中心、广东溢达纺织研究开发院、“一镇一校(院)”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佛山市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中国合成革产业城基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明城镇

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明新材料)基地、“一镇一校(院)”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创新产业园、紫外高效消毒及公共卫生安全产品联合研发平台。

更合镇

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明新材料)基地、“一镇一校(院)”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农产品种养殖溯源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

杨和镇

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明新材料)基地、“一镇一校(院)”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

 


三、主要任务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核心战略,从企业、平台、产业、人才、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等多个视角瞄准创新驱动发展的落脚点,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等三方面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健全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一是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科技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全覆盖。推动龙头企业与中科院、高校等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围绕产业优化和提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重点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室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打造行业性、区域性、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新服务。继续深化院地、校地合作,推进高明区(中科院)新材料专业中心建设;加快大型综合研究院等机构的引建,加强高端创新载体建设,推动沧江工业园跨越式发展,加强沧江工业园建设,加快创新资源向沧江工业园转移转化,形成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的产业链条。三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普惠性科技政策,制定完善配套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全覆盖的政策体系。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新机制,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则接轨、符合国情特点的工业服务体制机制。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端服务和科技服务,力争在全区范围内打造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前景开阔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围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石化塑料、金属材料加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三是抓好产业链重大关联项目的引进,加快引进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项目及其配套产业项目,弥补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四是加大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扶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支持消防科学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专利申请和成果应用。五是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创新产业园”等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一支专业化服务团队,建成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提高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六是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做强一批高端生产性服务平台,发展探索建立服务于“总部经济”建设的各类后台数据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培育发展新型网络信息服务业。

(三)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以创新创业为主线,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孵化育成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知识产权环境,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形成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支撑体系。一是推进支撑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设,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和保险工作,建立多层次创业投融资体系。二是完善奖励及配套政策,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深化校企合办模式,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型企业家成长计划”,加强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广应用,促使更多本土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三是发挥知识产权引领保障作用,实施企业专利运用、管理和保护提升行动,加强技术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积极推进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全力打造区域性品牌。四是切实加强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弘扬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支持新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

四、重点工程

为完成“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任务,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锻造、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三项重点工程;为完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任务,组织实施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质量提升、科技服务业壮大等四项重点工程;为完成“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任务,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开放型人才体系构建、社会创新文化营造等三项重点工程。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以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区内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典范和标杆。

1.遴选100家科技型企业,建立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落实责任人,联企挂钩,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措施,提前准备相关的年度申报事项,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或重新认定的成功率。

2.加大对省、市、区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鼓励企业向我区重点支持的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发动一批底子较好的企业申请进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强化招商引资的高新技术导向,争取引进一批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壮大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3.落实《佛山市高明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行动方案(20152020年)》(明府办〔2015153号)的扶持奖励措施,对通过认定、复审、重新认定、入库培育或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由区财政安排资金,按照不同比例给予奖励补助。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绿色服务通道,在区科技项目评审、科技金融业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引进和培训,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掘更多优质企业进行培育。

(二)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锻造工程。

通过支持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强化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并鼓励区内企业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

1.落实政府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做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宣传发动工作,为企业提供研发机构建设工作指导。结合企业性质、行业特点、产业链分工及发展需求,鼓励企业自行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中试基地等各类研发机构。对获批认定的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不同额度的财政资助。

2.通过技术交流和平台建设促进研发机构水平提升。鼓励企业建设面向行业技术前沿、具有国际技术触角的开放型研发机构。通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促使企业建立技术咨询委员会,与行业专家建立业务联系。加大对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镇(街道)、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及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等创新平台的扶持,促进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实行人才津贴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我区,优化人才团队,对获得省、市评审入选的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团队,按照相关配套要求,给予经费扶持。通过人才交流和引进,促进我区企业研发机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3.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提供培训、指导和辅导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和完善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对科技服务机构帮助企业申报政府职能部门命名的研发机构,成功通过认定的,给予经费上的资助(补贴)。

(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围绕我区优势产业,以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平台为重心,以多领域的科技创新载体为基本点,构筑具有高明特色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1.重点布局建设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平台。以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金属结构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为产业重点,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明新材料)基地。全面启动由新材料科技孵化园区、产业化园区、人才配套商住区等三部分组成的“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分前期、中期和长期三阶段实施,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中试平台、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加速器)和人才公寓、员工廉租房与相应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快建成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专业中心,完善专业中心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加强对中心建设的考核评估,提升其对企业的服务功能和水平。

2.高水平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协同联动的原则,打造一批高水平、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科技载体。建成服务我区产业发展、具有符合我区主要出口产品需要的REACH检测及认证能力的“产品环保与安全符合性公共检测认证平台”,更好地服务我区出口企业。依托各专业镇签约共建创新联盟高校的技术力量,分别建立技术咨询、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中心,指导专业镇内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各专业镇产业发展。以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为基地,联合区内其他科研基础较强的优势食品企业,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的技术力量,组建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生物技术应用、绿色环保生产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佛山市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并以此辐射带动更多食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以塑料产业链为纽带,建成拥有现代交易系统、现代服务系统和现代管理系统等三大系统,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四流一体”的国内外有影响的塑料产业技术创新和采购中心。以产学研合作共建的方式,依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专业力量,打造紫外高效消毒及公共卫生安全产品联合研发平台,并通过制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构建市场渠道,实现平台研发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四)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兴产业组织开展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攻关计划项目,形成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以及行业技术标准,以新技术突破带动新产业快速发展。

1.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隔膜等关键材料,推进电芯及单体电池制造、成组和系统管理技术研发。支持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重点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乘用车和客车,鼓励发展LNG(液化天然气)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和行业准入。

2.新能源。以万和电气新能源集成热水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大力引进新能源的重大项目,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研发设计、配件加工、组装成套等环节的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结合佛山市新能源产业布局,打造独具高明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3.新材料。重点发展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性能,耐化学性、耐热性、耐候性等特点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合成关键技术,高性能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关键技术、超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支持强韧、耐磨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成形性能优异的强韧、耐蚀轻质合金制备技术的研发。

4.装备制造。发挥我区金属材料加工产业配套优势,推动金属材料加工骨干企业向装备制造环节转型;积极引进一批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开展数控化装备创新设计、加工工艺、专业化数控系统和集成应用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典型装备的专业数控系统和数控化机械产品,重点突破数控化整线生产技术、专用网络化数控技术、CAD/CAPP/CAM 一体化集成技术、生产线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热压机液压系统节能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五)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对纺织服装、石化塑料、金属材料加工、食品饮料等四大优势传统产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示范应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

1.纺织服装。加强高档面料、功能型面料、医用保健纺织用品、汽车内饰产品以及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开展高速数控一代织机的技术,智能针织横机的研制,在纺织终端产品使用CAD/CAM技术、RFID技术,重点支持印染废水治理及回用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推广。

2.石化塑料。重点发展人造革、合成革、塑料建材、塑料机械、塑料化工、塑料包装制品以及防腐材料、汽车配件等塑料产业。对通用工程塑料进行改性,大力开发性能更优良的工程塑料新产品。引进或开发成套的机器制造和专用检测仪器仪表等现代化设备,特别是合成革的后处理加工设备技术,要求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的效果。不断拓展合成革、塑料制品、塑料化工、塑料机械、塑料建材等一系列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把我区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总量较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之一。

3.金属材料加工。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金属结构制品、金属装饰制品、不锈钢制品、金属包装、金属工具制品等系列产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将高明打造成广东省重要的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基地。

4.食品饮料。重点扶持高明海天调味品生产基地,大力提高食品饮料加工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档次。重点发展食品强化剂、增稠剂、乳化剂、防腐剂、保鲜剂、酶制剂等添加剂和香精香料、食用色素等加工业。依托我区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确保质量安全为基础,强化海天调味公司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加快发展粮油深加工、畜禽产品深加工、果蔬深加工,拓宽新的食品加工与制造领域,加快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业的发展,使高明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六)现代农业质量提升工程。

立足更合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联合举世农业公司、合朝农业公司、绿然谷农业公司、金禾乡农业公司等规模化农业企业以及粉葛种植协会,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三个环节着手,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通过科学种养、监控追溯、电子商务等手段,全面建立集生产、加工、流通三个环节的农产品种养殖溯源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示范点。

1.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网络交易平台,应用二维码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溯源,实现产品有标识,过程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溯,网上可交易的总体要求。

2.建立淡水鲜活水产品标识可追溯平台,由养殖户将产品信息报送所属村委会,村委会上报镇(街道)农林渔业局,经过核实和汇总后上报区农林渔业局进行统一编发“标识”追溯码并登记到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平台。

3.构建RFID的农产品质安全可追溯体系,该体系适用于企业内部质量安全监控。企业产品来源信息、运输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和门店销售查询信息均纳入基于RFID的水产品安全可追溯供应链监控平台的监控,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4.构建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防疫、检疫、监督网络平台,实现动物源性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实时监管和重大动物疫情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快速追踪。

(七)科技服务业壮大工程。

以出台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为引导,以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为支撑,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服务网络环境。

1.出台扶持科技服务机构的政策,鼓励、倡导高校师生和广大科研人员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等服务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将研发设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市场化的机构,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通过购买服务和资金扶持给予支持,设立科技服务扶持专项资金,对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取得成效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资助,并在所得税上允许智力劳动的劳务支出打入成本,减少咨询服务业的税收成本。

2.大力推动科技金融融合,通过政府财政提供风险补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区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保险业务。同时,引入专业性科技风险投资机构,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扩大资金来源,增强资金实力,加大对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

3.营造环境,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成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并发挥其协调沟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信用管理和绩效评估工作;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行业风尚,使科技服务业向品牌化、规范化发展。贯彻落实《佛山市高明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府办〔2015123号),推动制造业全面应用“互联网+”。加快形成“互联网+”创新体系,建设1-3个“互联网+”专题产业园区或孵化器,孵化培育100-200家“互联网+”创新型示范企业。

(八)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工程。

加强企业核心知识产权培育、发展与保护,推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快速增长,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示范区。

1.开展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行动。实施企业专利运用、管理和保护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专利密集型企业。

2.加强技术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引导、扶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推动自主创新成果形成技术标准,抢占产业制高点。

3.积极发挥区知识产权协会作用,落实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媒体进行知识产权宣传报道,激发企事业单位(人)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4.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按工作成效进行资助,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工作,帮助更多企业实现发明专利申请“灭零”。

(九)开放型人才体系构建工程。

以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为目标,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加强技能型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养,逐步改善区内社会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

1.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先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掌握高新技术或先进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具有专业优势的经营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创业型人才。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创新人才到我区创新创业。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修订和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工资外津贴、突出贡献奖励等配套政策,在城市落户、配偶安置、子女随迁、人才公寓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2.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统筹发展,探索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职业培训与产业需求动态对接机制,构建完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

3.实施“科技型企业家成长计划”,与国内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掌握世界一流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提供服务平台,建立区领导与企业家沟通联系平台,构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经验交流平台。

(十)社会创新文化营造工程。

重点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积极利用各类科普平台扎根基层、服务大众的功能,全面提升区内的全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1.加强与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合作,深度挖掘和重点报道创新政策、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等;深化与佛山电视台高明分台的合作,持续开展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为主题的专题报道,全面展现我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知识产权、产学研结合、科研攻关成果等内容,加大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影响力,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2.巩固提升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成果,充分发挥科协平台作用,团结带领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提升我区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运用各种媒体资源,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奋勇争先、崇尚一流、不甘落后的创新人文精神培育。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贯彻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致力于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发挥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的牵头作用,全面统筹和协调推动我区参与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各项工作。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利用该院创新资源布局深化我区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势。强化区科技管理部门的统筹职能,加强与区直有关部门的合作,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对我区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完善区、镇(街道)两级联动机制,共同完成“十三五”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二)落实财政资金。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切实转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结构和使用方式,落实企业研发准备金、创新券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财政资金补助等创新政策,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和使用效率。按照“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属地管理、切块使用”的原则,在“十三五”期间,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用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资金在区年度财政预算内安排,为本级行政区域内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引导资金。

(三)明确责任分工。

根据我区“十三五”科技发展的工作需要和各项重大工程进展情况,拟定各部门、各镇(街道)、西江新城管委会的年度任务分工,报区政府审定后发布。各部门、各镇(街道)、西江新城管委会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工作职责以及进度安排,以责任分工到位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责任单位的协调联络机制,疏通责任单位之间的互动沟通渠道,切实保障各项行动任务顺利推进。

(四)强化目标考核。

将“十三五”科技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并纳入各部门、各镇(街道)、西江新城管委会的年度经济社会工作任务考核指标体系,由区科技部门牵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落实科技发展重点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和定期评估。区委区政府督查部门负责对各相关责任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工作计划履行职责或者工作不力的,责令整改并视情况追究责任。同时,支持重点企业和机构完善自身的考核评价制度,鼓励其将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建设、创新绩效等方面内容纳入各自的内部考核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