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工作回顾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区发展跃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区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在应对挑战中开拓创新,在攻坚克难中奋勇前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顺利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任务,为高明恢复建制35周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合实力稳步攀升,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前列。连续四年进入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2016年排名上升至第43位。预计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超750亿元,年均增长10.3%,人均GDP突破17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8亿元,年均增长13.7%;招商引资连续五年突破100亿。制造业加速集聚升级,形成“421”支柱产业集群[1],产值超亿元企业285家,超千万纳税大户56家。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皂幕山风景区、盈香生态园创建为国家4A景区。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创建市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农业名牌产品9个。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较2011年增长8倍,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蝉联全国科普示范区。 

  ——城市建设提速升级,正以崭新姿态崛起于珠江西岸。总投资272亿元的70个城市升级项目顺利实施,西江新城渐具规模,并获“国家生态文明标杆城市”称号。广明高速延长线、江罗高速建成通车,高恩高速启动建设,高速路网愈加完善,通车里程达90公里。全面推行“大城管”模式,城市管理网格化延伸至镇街,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生态已成为高明的亮丽名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河涌水质逐年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至92%,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一街三镇建成省级以上生态镇,云勇森林公园被认定为首批“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稳居五区首位。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改革成效日益彰显,改革创新成为全区广泛共识。全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企业投资管理“三单”[2]模式,市场主体总量和企业数分别较2011年增长41%和64%。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大幅优于广州关区平均水平。建成“一门式”综合执法平台,建立诉访分离新机制,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集体资产网上平台交易率提高到80%,农村财务网上平台监控率达100%。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幸福高明呈现出更美好的前景。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新建改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3所,广外附校、启慧学校填补高端民办学校和特殊教育空白。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建立社会救助三项制度[3]。新建14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15分钟就医圈”。区内公交线路增至41条,实现村村通公交,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城镇“十分钟文体圈”和农村“十里文体圈”。平安创建全面达标,“打防结合”模式成为省级样本。 

  ——政府建设全面加强,人民满意政府更加高效有为。公布政府权责清单,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科学管理机制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建成“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平台,有效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项目投资建设“一窗办理”成为全省推广应用示范模式,审批时限压减至48天以内。加强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严格执纪问责,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 

  此外,市场监管、安监、审计、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民族宗教、人武、应急、双拥、气象、防震减灾、粮食、供水供电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工会、慈善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仍较欠缺;各镇街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明显滞后;民生事业、基本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仍有不少差距;公务员队伍中仍存在一些“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的现象,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省委巡视组指出的一些突出问题,仍须进一步深化整改。我们要直面这些困难和问题,不回避、不退缩,勇于担当,积极化解。

 

 

——摘自《高明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注释:

[1]“421”支柱产业集群:“4”是指纺织服装、石化塑料、金属材料、食品饮料四大传统产业;“2”是指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是指先进装备制造业。 

[2] 企业投资管理“三单”:对市场主体按“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编制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对行政机关按“法无授权即不可为”的原则编制投资准入审批清单,对市场经营按“凡进必受监督”的原则编制市场监管清单。 

[3] 社会救助三项制度:指居民特别扶助计划、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物价上涨联动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