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以改革创新激发增长活力

 

今年以来,各项改革正按照中央部署有序有力推进

——以改革创新激发增长活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传递出非常明确的信号,就是既要在改革领域取得突破,又要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梳理过去几个月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正朝着“深水区”前行,增长的潜力逐步释放。“促改革”与“稳增长”相得益彰、比肩同行,也为如何释放改革红利、支撑稳定增长这一重大问题摸索出越来越多的经验。

    今年以来,各方面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序有力推进:

    ——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再次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做到“放”“管”结合提供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更好地将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中央及北京、河北等多地明确提出“三公”经费支出具体压缩比例,把过“紧日子”省下来的钱投向环保等民生领域;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小微企业再获税收“红包”的同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资本市场改革攻坚号角吹响。

    ——“雪中送炭”凸显民生保障新理念。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全面启动;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运用信贷、保险等多种经济手段扩大“就业蓄水池”。

    ——结构调整向改革要动力。印发《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推动外贸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提出6年后城镇化率达60%的目标;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决定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破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首批80个鼓励社会投资示范建设项目清单公布,拆除民间资本进入的“玻璃门”……

    这些改革举措带来的稳增长效应让人眼前一亮。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大大降低了开办公司的“门槛”,激发了社会创业积极性,深圳等地市场主体均呈现“井喷”式增长。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在调整中逐步壮大。从新近发布的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看,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的势头得到巩固,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发生可喜变化,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宏观调控的创新可圈可点。一是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并以此调控宏观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只要经济运行在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之内,政府就集中精力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宏观政策取向不动摇,让市场吃了“定心丸”。二是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辅之以差别化政策,有扶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改革为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经济平稳增长又为加大改革力度创造有利时机。

    当前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势头,实现合理增长速度,使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关键还是要处理好“促改革”和“稳增长”的关系。一方面,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合理的速度,进一步减少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要靠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中蕴藏的动力和活力,稳增长政策措施的效应会持续显现。从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改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改革越是深入,涉及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含金量”越高,触及的利益越深,遇到的改革阻力越大;营改增目前取得的只是阶段性成果,如何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按行业逐渐推行,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等。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抓好贯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尽快行动起来,抓紧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确保中央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让市场的“发动机”更强劲有力,让政府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赵登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