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主动公开                                                             明府办函〔2022〕26号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区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有关单位:

  《佛山市高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文广旅体局反映。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30日


  佛山市高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促进我区全民健身事业更高水平发展,根据《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和《佛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按照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聚焦场地设施布局、科学健身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育强区建设,精心构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城镇与城乡相协调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二)主要目标

  立足打造湾区枢纽新门户、临空经济新中心、田园城市新样本,建设现代化“三新”城市,着力构建场地设施更加均衡优化,健身活动更加丰富多样,社会组织更加规范健全,科学健身更加广泛普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全民健身助推高明建设“三新”城市。承办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加快健全全民健身网络,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域体育新名片。到 2025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保持在4.0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100%。

  二、主要任务

  (一)实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新突破

  完善公共体育场地健身设施标准化建设,优化场地设施资源配置。按照国家要求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区要完成1个面积不低于3千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以及1个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的建设任务,同步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建设。全区新建或改建至少65个社区体育公园,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健身步道。新建居住小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增加健身设施,促进全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

  合理依托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挖掘、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及各类未利用土地,探索复合用地模式,支持健身设施与文化、教育、养老、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整合共建。在公共体育场地适当增加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设施,为老年人运动健身提供便利。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扩容提质,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

  落实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工作提质增效,增强市民在享受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体育场地设施双向开放工作机制,有序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学校体育活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使用安全检查,确保符合对外开放安全标准,保障使用安全。加大向社会体育场馆购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和管理,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局、区住建水利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城管执法局、自然资源分局,各镇(街道)】

  (二)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亮点

  依托山水脉络、田园风光,有机串联起河湖、山林、村庄、田园等资源要素,发挥“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城市生态本底优势,推动山水林田湖元素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各个环节,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平台内容,丰富内涵品质,构筑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空间体系。构建科学合理、具有较大宣传力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体系,深耕“休闲垂钓大赛”“登山节”等大型休闲体育赛事品牌,争取承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高级别群众性体育赛事,以赛带旅进一步发掘体育消费潜力,提升高明区域品牌优势。

  以广东国际、国内、省内高级别赛事活动为抓手,打造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新亮点,形成“一镇一品”“一会一品”赛事品牌矩阵,促进相关优势项目、特色运动、新兴品牌加快发展。推广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赛事活动;传承推广岭南传统体育项目,巩固龙舟、舞狮、武术等传统优势运动项目;推动徒步、登山、户外营地等休闲运动。重点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自行车赛、飞行节、百村系列赛事(篮球、足球、龙舟)、南粤武状元杯传统武术公开赛等大型赛事。

  充分发挥赛事综合效益,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广泛开展社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百村系列赛事及节庆体育主题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根据职工、妇女儿童、少数民族、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健康需求,普及开展全人群全周期健身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大力推进居家健身、线上健身和云端赛事,推动运动健身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各镇(街道)】

  (三)构建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发展新模式

  建立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组织力和创造力。引导体育组织在服务行业发展、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重组区体育总会架构,补足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短板,壮大体育社会组织规模,夯实全民健身发展的组织基础。同步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下沉镇街乃至村居(社区)。完善社会体育社会办的体制机制,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优惠使用公共资源,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形成体育发展新模式。【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民政局,各镇(街道)】

  (四)推动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再上新台阶

  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台账管理,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提高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强化指导员资格证书作为体育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准入。组织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讲科学健身和体育设施使用知识、体育技能等。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指导相结合,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扩大体质测定覆盖人群,构建科学化的体质监测体系,推动社区医院和体质测定指导站融合建设,开展体质检查和身体测试,并将体质测定相关指标纳入日常体检范畴,开具运动处方,切实提升科学检测水平,逐步实现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指导普遍化、常态化。【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卫生健康局,各镇(街道)】

  (五)促进青少年体育新发展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入实施体教融合改革,建立理念、目标、资源、措施相融合的“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师资和学科建设,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培训,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严格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锻炼各1小时制度,使学生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体质健康优良率稳步提高。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以体校为主阵地、学校体育为依托、社会体育为突破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同步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

  深入推进武术进校园建设,结合“一校一品”的学校特色体育创建工作,发挥业余体校武术人才优势,在全区中小学校范围内普及推广武术操锻炼,以咏春拳为载体,以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课为抓手,创新课间操模式,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推动武术项目在校园普及,弘扬佛山武术文化。与“双减”政策相配合,建立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星级评定制度和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开展课后服务的准入标准。深入推进青少年健康工程,开展针对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等突出问题的科学预防和运动干预。广泛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运动习惯。(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区教育局)

  (六)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体育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为支撑、以体育企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休闲”产业基地,促进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利用山水林田湖相融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培育“帐篷经济”“山地经济”等新业态,推动“体育+”跨领域消费新升级,促进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以“三山两场馆一基地”(皂幕山、泰康山、凌云山、体育中心、广东华体高明体育馆、沧江水上运动综合基地)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为依托,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责任单位:区文广旅体局,各镇(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镇街联动、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体育部门牵头,教育、卫生健康、民政、住建、自然资源、工会、妇联、老干等部门协同推进,各镇(街道)共同参与。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纳入财政预算。体育部门要加强检查,对全区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

  (二)保障经费投入。各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相关经费。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领域,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结构、绩效与全民健身发展目标相匹配。按规定落实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场馆建设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区体育总会“高明体育智库”功能,不断发展优化体育人才队伍,强化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管理,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坚持基层服务导向,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畅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动渠道,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全民健身服务职业教育。

  (四)强化落实推进监督。各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依照本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完成时限,纳入综合考核,确保与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各项工作相衔接,同部署、同落实,确保到2025年取得切实成效。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对全民健身工作中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进行跟踪问效。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2025年进行第三方评估。对各单位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五)加强安全保障。加强全民健身安全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评估工作。加强对各类健身设施安全运行的监管,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AED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坚持防控为先和动态调整原则,统筹做好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六)加强宣传引导。完善我区全民健身信息发布、沟通、反馈平台,优化全民健身基础数据信息统计。充分利用新媒体、政府官网、官方公众号、视频号等工具技术,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科学健身知识方法、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先进人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益宣传,构建我区全民健身宣传新矩阵,不断提升全民科学健身意识。加强岭南体育文化宣传,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附件:佛山市高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补短板重点工程


附件


  佛山市高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补短板重点工程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时间节点

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工程

重组体育总会架构,形成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完善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吸纳区内体育行业能人贤士入会形成“高明体育智库”。

2025年底前完成

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程

建成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以室内场地为主(室内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可室内外场地结合。室内场地主要包括运动健身功能区和配套服务功能区,运动健身功能区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50%,不设固定看台(座席),且至少包含4类及以上运动项目(如球类、健身操房、健身器械等)。

2025年底前完成

体育公园建设工程

建设一个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具体设计要求包括:健身设施用地占比不低于15%,绿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2公里,无相对固定服务半径,但至少具有10块以上运动场地,可同时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少于5项。

2025年底前完成

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升级工程

新建或提升改造80个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为10分钟健身圈建设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024年年底前完成


政策解读:关于《佛山市高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政策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