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文昌塔

  文昌塔,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明七路,为八角七层仿楼阁式砖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坐北向南,塔高37米,首层直径8.56米,周长26.3米。塔身巍峨挺拔,装饰玲珑别致,颇具一格。该塔为风水塔,与江根村明阳塔相晖映成趣,寓意二塔与“朋峰卓笔”(高明旧八景之一)相映,以应文士辈出之兆,是研究高明风水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昌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时任肇庆知府王泮到高明县巡视,见县治四面为崇山环绕,而东部地势低洼,如房屋缺角、衣服缺袖,使风气不能聚合。要使到阴阳适宜,必须在文昌台之东选地建一座塔,以补缺漏,与文笔对峙(“文笔”指距明城镇三里远南面的山峰,因山峰如笔而得名)。事后,王泮与知县张佐治商议,决定发动士绅捐资建造。塔于万历癸未年(1583年)十二月筹备动工,丙戌年(1586年)十月建成,共用银一千多两。因塔形似文笔,又为堪舆家比拟文昌星,故取名“文昌塔”。王泮题有《文昌塔记》,城中人(今明城苍角村)、清恩贡罗守昌有《文昌塔赋》。

图片1.jpg  图片2.jpg

清康熙八年(1669年)刻本《高明县志·建置》关于文昌塔的记载(左)、清嘉庆年间重建文昌塔石匾额(右)


  文昌塔建成三年后,即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阮埇村区大相、区大伦兄弟双双高中进士。从塔建成后的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到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四十一年间,高明县乡榜中举十四人;自明天启七年(1627年)至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的十九年间,科科连登,未曾间断,科甲中举、成进士者更大胜于前,中举者共十五人、成进士者三人。清顺治朝至光绪朝二百余年间,科场大开,甲第连登,县志所载成进士十三人,乡榜中举一百零三人,贡、庠不可胜数。可见,塔建成以来,科甲连绵,“节义勋名表著史册者,尤代不乏人”,使高明赢得“文风甲于端郡”之美名。

图片3.jpg

清康熙八年(1669年)刻本《高明县志·艺文》载录罗守昌《文昌塔赋》


  文昌塔先后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清嘉庆二年(1797年)五月二十三日夜晚,塔顶火光冲天,直达云霄,明城内居民无一不见到这状况。二十四日,塔身忽然无故倾塌,城中百姓议论纷纷,说文昌塔的命运有数,塔运到此为止。之后,高明县士绅数次议论修复此塔,因修建费用过大,没有结果。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全县士绅再一次议论修复文昌塔的事。大家互相劝勉,纷纷捐资,共筹款四千多两银,于当年三月择吉日动工重建。此次重建文昌塔,塔的选址与坐向不变,规模及款式仍照旧塔的原貌,只是塔身第一层改用石砌,每层皆用坚固木料构筑,比昔日更为牢固。建塔者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竣工。清道光元年(1821年),时任知县许联升有感于重建之功,写下《重修文昌塔记》。

图片4.jpg  图片5.jpg

1951年的明城文昌塔(左)、现今的明城文昌塔(右)


  历经四百余年岁月的文昌塔,见证着高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文昌塔经过数次重修。1959年,明城人民在高明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集资金七千元,重新把文昌塔粉饰装修。1986年,旅日华侨谭树钊先生捐资重修。之后,高明区人民政府于2004年、2018年两次出资重修。

  1983年12月,文昌塔被高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0月,入选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