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名儒谭惟寅

  谭惟寅,字子钦,号蜕斋,北宋末至南宋初时期人,世居高要仓步,祖籍江右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祖父谭伯仓,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中进士,以吏部侍郎奉命镇守湖湘,偶然路过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见当地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于是迁居于韶州仁化(今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与庆历间进士、礼部左侍郎兼国子监祭酒麦梦协同朝为官,也是挚友,麦梦协将女许配给谭伯仓的次子谭朝端,两家便成姻亲。婚后,谭朝端到版村(今高明区更合镇版村)拜见麦梦协行子婿之礼,途经仓步三玉山(今高明区明城镇七社村),见其地山川秀伟、山环水抱,于是在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定居于三玉山下。谭朝端生惟寅、惟清兄弟二人,谭惟寅为长子。

图片1.jpg

世周村惟寅谭公祠


  谭惟寅自小聪明,四岁便能写诗。七岁的时候,他到外祖父麦梦协家,见有五彩雄鸡一只,且能准时报晓,麦梦协很珍爱。而谭惟寅对此雄鸡爱不释手,因而吟诗向其外祖父索要,诗曰:“稽首拜公大,惟寅乞赐鸡,自从鸡去后,此地不闻啼。”麦梦协见谭惟寅七岁能诗,喜出望外,于是割爱将雄鸡送给了他。

  谭惟寅自幼聪敏强记,读书一览终身不忘。一天晚上,谭惟寅到衢州的祥符寺阅览古碑文,当时夜深灯灭,又借不到蜡烛,于是用手触摸碑文,回去后凭感觉将碑文记录下来,天亮后一对,竟跟原碑一字不差!

  谭惟寅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中解元,三年(1133年)又高中进士,其后以进士身份任九路检踏,政绩斐然。此后,他又参加博学宏词科选拔,受到参政龚茂良的推荐,升为太学博士,并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出任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知州。在容州,谭惟寅主持修建思贤堂,祭祀元次山五贤(元结、戴叔伦、王翊、韦丹、王次翁),并模仿他们的行事方式,又在堂的东西边作延老、乐山二轩,以表向先贤学习的志向。淳熙十三年(1186年),谭惟寅被擢升为提举广西盐铁事;淳熙十五年(1188年),迁任江西提刑。他在任时,严明国法,审判定案都严格安排法律条文,无论军民案件均秉公处治,百姓都因他的公正而受到感化,人心向善。谭惟寅希望有律法而不需使用律法,几乎置刑法于不用,力求做到律法公正、惩罚宽恕,在不违反律法下体现仁爱。

图片2.jpg

清康熙八年(1669年)刻本《高明县志·人物传》记载谭惟寅


  南粤多政事经术之臣,而理学显著的人不多。谭惟寅潜心于理学研究,以关洛之学(关中张载和洛阳二程理学)为正宗,精心研究张载、程颢、程颐等理学大家的学说。他曾在明城镇庆林山上设立庆林书院(又称蜕斋书院),专注于更深的研究和传播,提倡“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理学名儒。

图片3.jpg

清道光五年(1825年)刻本《高明县志·艺文》记载谭惟寅诗


  谭惟寅以高寿在江西提刑观察使任内去世,由朝廷按照礼制赐予葬祭,以理学名儒的身份在肇庆府和高明县的乡贤祠以及容州名宦祠里接受祭祀。其遗体葬于高要县清太都清溪围堤(今高明区荷城街道罗西行政村新村),御葬则以袍衣葬于观音山五层楼后(今广州市越秀山小蟠龙冈上镇海楼),由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进士、监察御史曾鳞跃撰写墓志铭。

  谭惟寅夫人麦氏,受封赐为淑人,比丈夫早终世,陪葬于家翁谭朝端所葬的芙蓼山。长子以弟谭惟清次子谭奋龙入继,受恩荫为太学生,任增城尉;次子以堂弟谭惟乾小儿子谭南杰入继。

  谭惟寅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四书本旨》《蜕斋讲学》《大学义》《中庸义》等,另有文、铭、诗、赋等流行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