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层面读懂国家宪法日的深刻内涵(转自“黔方时政-伍文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已是第4个国家宪法日的到来,既有成就,又有期许。从首个国家宪法日到第4个,这是决心的体现,也是信心的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层面,从各个方面着力推动法治体系的建设。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党治国理政能力的大势所趋,是推动国家治理进入良性循环的法治轨道的里程碑。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国家宪法日的深刻内涵。 

    

  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厚植法治文化土壤。宪法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西方宪法概念传入中国到“五四宪法”颁布,中国人民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奋斗。可以说,宪法代表了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最高程度,是一个国家是否进入法治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厚植法治文化土壤,就必须增强宪法意识,就必须普及宪法知识,这个动作需要反复抓、经常抓、深入抓。如今,普法活动已经制度化、常态化,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局面正在形成。但普及宪法、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还需创新形式,通过全方位的文化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将法治文化体现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细微之外。 

    

  弘扬宪法精神,让宪法精神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核心。纵览历史,中国二千年帝制王朝的专制越演越烈,从15世纪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缺少宪法无疑是最致命的根源之一。在没有宪法制约的情况下,统治者以言代法,导致政因人兴、政因人亡。即使如商鞅变法也只是加强专制的手段而已,仍局限于人治范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要独立、要强大、要永续旺盛的生命力,就不能没有宪法。对于中国人而言,宪法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于今天的全体国人而言,宪法精神包含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精神,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精神,改革开放的精神,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深入持续的弘扬宪法精神,需持续深入的普法,形成全民的宪法意识,更需全社会的参与和行动,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以行动来弘扬宪法精神,让宪法精神成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遵循宪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想动力。 

    

  推动宪法实施,把全面依法治国引向深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宪法的权威在于落实。要将宪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实现中生动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现人民的意志,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落实到宪法的执行、适用、遵守当中。推动宪法实施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各级党政机关治国理政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国家法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体现。推动宪法实施,不在一朝一夕,贵在常抓不懈、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宪法转化为治国理政的科学举措、社会法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日益增加的福祉。 

                                                      (文章转自“黔方时政”,作者伍文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