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祛湿正当时,高明中医教你几招护健康

  近段时间,不少高明市民表示,“到处湿漉漉,周身唔聚财”。为此,有一种养生大法在广东可谓是深得民心,它的名字叫“祛湿气”。想要“祛湿气”,就要先知道“湿”为何物。

  高明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医师代礼霜介绍,这种气温回升、连日阴雨的天气极易导致湿邪困于人体内,造成湿性重浊,带来诸多疾病。

  岭南雨季

  强大湿气来袭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病缠绵难愈,湿被认为“万恶之源”。

  代礼霜介绍,湿邪为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引起,即所谓“脾虚生湿,水湿内停”。现代人多用空调,不出汗,会导致皮肤毛孔开闭功能失常,“湿”无法排出体外,会引起体内气血循环不畅,损伤脾胃的运化水湿功能。

  另外,代礼霜表示,爱吃冷饮也会导致水湿代谢受到阻滞;食物过于油腻,过食肥厚食物,摄入的能量远远多于身体所需,也易聚湿生痰,引发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精神因素也是“内湿”的源头。生活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出现脾虚征象,也会导致湿气。

  “广东地处岭南,气候潮湿,可以说大多数广东人的体质是‘偏湿’的。”代礼霜说道,即使是平和体质的人,在近日这种潮湿的自然环境中,也难免会受湿气侵袭,呈现出湿性体质的表现。

  湿性体质的具体表现包括大便不成形,稀溏或者便秘;排便黏稠(粘马桶,不易冲掉)且多便;舌头边缘有锯齿状;口干,口苦,口臭;睡觉流口水、打呼噜;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周身关节疼痛;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头发油腻,脱发;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头晕,特别容易疲倦乏力等。

  “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上这些症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作息,严重的话要尽快就医。”代礼霜提醒道,湿性体质的人容易发生呼吸道、消化系统、心血管、皮肤、风湿病等疾病,还会高发感冒、咳嗽、腹泻、呕吐、头晕、胸闷、湿疹、荨麻疹、关节炎等。

  预防湿气

  要“内外兼修”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防治湿气,既要预防外湿,也要防止湿从内生。“首先,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预防外湿。”代礼霜建议,“如果天气过于潮湿,可以借助抽湿机、干燥剂、空调除湿等,并保持屋内空气流通。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等等,避免外部湿邪侵入身体。”

  “要想祛湿,首先健脾”,脾为痰湿生成之源,因此,健脾养胃是祛湿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一些饮食来健脾养胃,预防内湿。代礼霜建议,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祛湿,多用瘦肉、党参、山药、黄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

  代礼霜表示,睡前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湿热,还可以激发肾精、滋养心神,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最后,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器官代谢,增加水液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小便中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打球、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都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的简单有效方法。

  多做运动

  不做春季“特困生”

  除了湿气重,最近不少高明市民反馈到春天有“春困”迹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在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不少人却总是感到头昏脑涨、身体疲乏、困倦瞌睡,难以集中精神学习和工作,这就是常说的春困。

  代礼霜表示,“春困”是春季常见现象,一般情况无需治疗,只需平时注意加强锻炼、调节饮食、睡眠有度,也可以选择“春困”的养生茶饮。加上调整心态,适应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就能够有效减轻神疲嗜睡的毛病。

  “首先,我们要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做到少熬夜、不熬夜,给大脑足够的休息时间,来缓解白天的疲乏感。其次,春天多参加户外活动,通过运动调节身体机能。春天生机盎然,人们可以通过踏春、慢跑、散步或者晒太阳来接触大自然,同时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并使大脑处于清醒状态,有助于增加夜间的深度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更好恢复。”代礼霜说。

  她提醒,“春困”如果症状太过严重,如出现了嗜睡、经常疲倦乏力等,有可能是病理症状的“春困”,比如是抑郁症等情绪病的先兆,或精神病发作前所出现的抑郁症状;肝炎前期的低热嗜睡现象;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因体虚引起的困乏。“疾病引起的‘春困’,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代礼霜说。

  【健康小贴士】中医师推荐祛湿汤方

  湿气重会引发很多身体不适的症状。如果一段时间疲劳困顿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如厕不如意;又或者口干口苦口臭、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头皮油腻脱发、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多半都是湿气聚集了。很多人觉得此时应该祛湿,但也有人觉得祛湿没什么效果。代礼霜提醒,不少人确实没有掌握祛湿的正确方法,她表示,市民可以煲祛湿汤饮用,祛除湿气。

  1.健脾祛湿汤:

  党参、茯苓、白术、薏仁、白扁豆、莲子、陈皮、五指毛桃各10克,可与排骨,鸡肉一同煲汤;

  2.木棉花土茯苓赤小豆汤:

  木棉花3-4朵,姜3片,陈皮1片,红枣去核5枚,赤小豆50克,土茯苓50克,瘦肉100克一同煲汤;

  3.砂仁陈皮饮:

  砂仁6克,陈皮6克,白术10克,麦芽15克一同煲茶;

  4.茯苓山药排骨汤:

  茯苓20克、山药30克、白扁豆15克,莲子15克,薏仁30克,排骨2根,砂仁6克,一同煲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