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审计的思考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及办公自动化,对传统政府机关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府部门对信息系统的积极推进和大力投入,信息化建设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以需求为导向,重塑了政府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应用为主线,提高了政府管理效能。结合审计实践,在信息化项目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进一步提升,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也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新要求。在具体审计中,应聚焦信息化建设六个关键点,着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一、审计应聚焦“六个关键点”

  (一)聚焦系统建设及实际应用问题。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推广实施和实际应用成为建成后的薄弱环节。重建轻管是目前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凸出问题,在论证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建设及上线,建成一段时间后不再对其进行管理,使得信息系统中存放的数据不能与时俱进。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行政管理需要,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互动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在审计中,应重点关注系统建成后的录入数据量,分析录入数据占数据总量的百分比、是否存在长时间未登录、系统闲置以及建设单位对系统模块管理情况,及时关注系统已经闲置,但仍未下线,每年尚需支付运维和等保费问题。

  (二)聚焦软件开发及前期调研问题。信息化项目建设存在前期调研不够充分,建设系统时并未进行充分调研,期望与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建成后无法对实际工作发挥作用。在使用过程中,系统所发挥的作用与建设者的初衷相差甚远。审计中重点关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因前期调研不充分,子系统虽已建立,但不能获得子系统需要的数据而无法正常运行情况。同时,应及时关注基础数据来源需个人申报问题,因前期对个人意愿调研不充分,造成数据采集难、更新难及系统建成后申报意愿不足,入库数据量少问题,此种情况没有发挥系统应有作用,与建设初衷差距较大。

  (三)聚焦项目推进与监督管理问题。结合审计实践,发现当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监督还不够完善,侧重完成项目推进,建成后缺乏统一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制,导致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在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信息化项目建成并交付使用后是否通过验收,及时关注负责信息化项目的审批管理部门,是否建立项目从立项、审批、完工验收、运行考核、效益评价等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是否全面掌握信息化项目基本情况,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各部门的信息化项目是否处于无运行监管、无使用效益评价等情况。

  (四)聚焦信息壁垒与数据共享问题。目前,政府信息化建设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但在项目陆续竣工以后,资源共享成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大瓶颈。信息系统相互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集成方式无法兼容,数据资源无法流通,形成“孤岛式”信息系统情况较为严重。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将助力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作用。在具体审计中,重点关注信息化项目设计与各部门及村镇等现有系统互通、共享情况。及时关注信息系统涉及的多个职能部门,是否因信息壁垒较为严重,工作合力未能效发挥、主导力量和工作合力不够等问题。

  (五)聚焦系统数量与数据重复问题。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了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但出现信息系统繁多、兼容性差,业务的交叉带来重复建设情况,同时信息系统本身受政策影响大,容易生命周期不长。在具体审计项目中,重点关注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数量,是否有重复建设、数据库重复情况,是否有多个系统功能均是处理同一类业务,造成数据重复录入,及时避免本应向信息化要效率,结果交叉严重,影响工作秩序和效率,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问题。

  (六)聚焦平台建成与后期维护问题。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是“三分技术,七分维护”,开发方一般赠送两年维护,后期根据需要自行维护或延续维护。目前,行政机关中精通信息网络技术又了解政府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尤其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维队伍,政府部门往往将运维任务交给开发方。后期维护将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考验,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成长完善,缺乏专业人才将极大影响平台使用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后期维护引发的技术依赖、信息安全、响应速度、经费落实等情况。

  二、信息化建设应强化“五个方向”

  (一)立项精准化,延长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纵横网络结构已初具成型,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科学立项、精准立项,依照国家规划制定本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建立起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体系,使信息化与实际应用相衔接,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利用好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从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力争做到边建设边见效,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二)调研前置化,夯实系统建设的可行性测评。信息化既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也是思想观念的革命,是行政管理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协同政务”“一站式服务”呼声日益高涨。通过政府部门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出信息化需求,建设部门应加强信息化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做好项目可行性测评,充分评估项目是否具备建设条件和运行条件,打牢项目实施及后期应用基础,避免盲目求新和脱离实际。

  (三)管理常态化,覆盖全流程的监管体系。在构建系统时热情高涨,系统建成后就不再花费心思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重建轻管,使得许多系统中存放的始终是过时的信息,无法对工作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避免追求一劳永逸,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及民生领域,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教育、公安等管理部门,业务种类多,覆盖面大,更需要完善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将监管职能从事前审批延伸到事中监督、事后评价。

  (四)运维及时化,打造高素质建设队伍。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节点都需要落实到位。初期开发完成后,进入实施推广和运维阶段,这既是对信息系统的一次全面部署和运行考验,也是政府部门自身能力的巡检。完善系统应用须制定详细周密的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组织专门人员负责落实应用和运维保障,后期持续进行优化设计与完善管理,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全能型信息化建设队伍,不断提高信息化综合管理水平。

  (五)资源共享化,打破系统间的信息壁垒。科学精准的谋划是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须打破条块分割、互不协调的狭隘思想,实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管理部门应出台统一、长期发展规划和建设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规划方案,联同各部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整合清理,清理僵尸系统、无用系统和重复系统,整合数据资源,做到数据共享。立足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部门间注意配合与协调,尽力避免在建设过程中,以部门利益为中心,各自为政的现象。政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协同合作,统一规划,最终建立资源共享、互动及时、服务高效的电子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