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提“质”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在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大局中的重要性,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路径。

   焕发新活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科技引领,创新致远。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既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主攻方向,更是焕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的关键之举。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关键在于驱动产业链价值跃升之“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如何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是我们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在于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投入力度,实现“从0到1”,让产业之生命活力更好地植根于创新之沃土。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从而夯实产业创新发展根基。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从10到100”,让创新之花更好地结出产业之果。加快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助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以此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锻造新势能,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

   蓄势赋能,聚势启新。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可为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构新的动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力证,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产业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表现为制造业稳步推进高端化、科技创新助力智能化、新能源产品引领绿色化。因此,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一是立足要素新支撑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以先进和新型要素资源作为生产力的基础、产业优势的支撑,激活新质生产力对多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实现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社会生产;二是锚定生产力新质态提升产业发展“含智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数智化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振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全产业链中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性跃迁;三是打造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生产力,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实现绿色生态和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生产力。

   实现新跃升,内外合力积极拓展经济纵深

   向新而行,步履铿锵。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对内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激活生产力新效能,对外以高水平开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蕴含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加快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积极拓展经济纵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鉴于此,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激活新质生产力蕴含的社会生产的新动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以制度为抓手,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二是以人才为依托,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培养掌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三是以开放谋发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新型生产要素在国际国内的有序自由流动,把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势能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动能,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赢。

   (作者分别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来源:佛山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