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粉葛靠什么多赚了1000万?

  小心翼翼刨去一层土,让新生在土壤里的粉葛露出半个“脑袋”,提前沐浴夏日的阳光,吸收清新的空气……昨日,记者见到更合镇拐塘村合水粉葛种植大户黄全庆时,他正在一望无际的粉葛地里打理自家的“宝贝”。   提起合水粉葛,黄全庆满脸笑容。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家共种植了8亩多粉葛,纯收入两万多元。这几年,家里陆续买上了大彩电、盖起了小洋楼,都是靠合水粉葛挣来的钱。   黄全庆只是更合镇农户依靠种植合水粉葛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据高明区更合镇副镇长谢志尚介绍,目前,全镇粉葛种植面积达到15000多亩,成为该镇规模最大的农产品,预计今年产量近2万吨,葛农总收入将达5000万元以上。   标准化生产获“国字号”品牌   记者在采访中惊讶地发现,20年前,如今备受关注、成为很多农民致富法宝的合水粉葛还在荒坡野岭里,少人问津。   据当地农民介绍,合水粉葛源于野生葛,直到现在,在更合镇的缓坡地和村后的杂草地里仍能找到野生葛的踪迹。在旧社会,当地农民曾把野生葛作为失收断粮时的辅食,以渡难关。   后来,更合一带的农户开始尝试把野生葛藤移植到田地里。人们逐渐发现,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当地培育的粉葛比外地更可口。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更合镇开始扶持粉葛种植,有意用粉葛、白瓜等效益高的农产品取代传统农产品。   然而,直到前几年,合水粉葛才真正开始名声大噪,并逐渐走上了产业化之路—— 2001年,合水粉葛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并于2002年成功引入第一家粉葛综合加工工厂——昌源食品有限公司。   2003年初,高明区质监局选定合水粉葛,重点扶持实施标准化生产,规划2000亩农田作为优质粉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确保合水粉葛质量。   2006年4月16日,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对合水粉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高明区更合镇现辖行政区域,合水粉葛因此成为我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标准化种植保证了合水粉葛的质量, 2个“国字号”品牌打造了合水粉葛的名气。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合水粉葛最低收购价为每公斤2.6元,较一年前上涨0.8元以上,当地葛农因此增收1000多万元。同时,合水粉葛打开了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市场,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   高明区质监局副局长杜国威告诉记者,产品质量既是赢得品牌的关键因素,也是左右市场的重要杠杆。正是因为合水粉葛具备了出类拔萃的质量,才将两大“国字号”品牌收入囊中,并得以拓展海内外市场;而其质量保证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有赖于农业标准化的实施甚至强化。   据介绍,目前,高明区质监部门已拟定完成“广东省合水粉葛地方标准”,预计今年底可获省相关部门批准,届时,合水粉葛将实施更加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省级地方标准其实是一道质量门槛,合水粉葛一旦实施了此项标准,也就意味着迈过了这道门槛,可以赢得更多高端市场的信任。”杜国威如是概括了合水粉葛实施省级地方标准的商业意义。   合水粉葛将携“身份证”上市   5月24日,在一次农业标准化工作座谈会上,更合镇几位葛农反映了一个让大家有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合水粉葛质量好、名气大,价钱明显高于外地粉葛,因此,市场上已有冒牌合水粉葛出现,一些商贩甚至公然将外地粉葛运送到更合当地储藏,与真正的合水粉葛混在一起销售。   对此,高明区质监局有关负责人当即表示,将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大合水粉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据了解,目前,区质监局已经起草完成了《合水粉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不久就将由高明区政府正式颁布实行。   《办法》指出,合水粉葛将统一使用专用标志上市,标志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图案和“合水粉葛”文字组成。届时,只有拿到了使用证书,种植、经营者才有权在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的合水粉葛标签、包装、广告、说明书及相关经营场所上使用该标志。对冒用此标志的行为,质监部门将依法查处。   “等《办法》正式实施、标志正式启用后,这就是合水粉葛的‘身份证’,没有它,就无法向市场证明自己作为合水粉葛的身份。”区质监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来源:佛山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