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名人-陈汝棠

陈汝棠(1893~1961),1893年6月1日生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高村一个中医世家

1906年,陈汝棠考入高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东洲书院)读书。时值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东掀起反清反帝的民主运动,陈汝棠受到民主思潮的影响,立志要救国救民。1908年,年仅15岁的陈汝棠,毅然辞别父母和老师,考入了广州陆军小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校内革命党人开展的秘密活动。1909年初,16岁的陈汝棠由潘达微、徐维扬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同时加入中华革命党。陈汝棠参加同盟会后,积极投身到革命中去,多次参加广州、番花同盟会分会的活动。

1911年4月27日,陈汝棠和陆军小学的同盟会员参加了黄兴等直接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为逃避清政府的缉捕,陈汝棠潜入广州白云山双溪寺削发为僧,等待时机复出。是年秋,陈汝棠参加了陈敬岳领导的暗杀镇压黄花岗起义的首恶分子清军水师提督李准的行动,后因事情败露被逐出寺门,回到高明东洲书院再续未读完的学业。毕业后学医,走上了医学救国的道路。

  1914年,陈汝棠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广州中法医科专门学校,毕业时,获得了学校最高奖项昭生奖。

1917年,陈汝棠在广州大新路昌兴街开设昭生医社,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使医社远近闻名,门庭若市。同时他以医生身份掩护革命党人开展活动的事迹,远在上海的孙中山也知道广州有一位做医生的青年党人陈汝棠。同年7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开展护法运动。对孙中山慕名已久的陈汝棠,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行动,经请示孙中山,利用自己与海军学校师生熟悉的关系以及在革命党人中的影响,积极游说、发动海校师生举行武装暴动,打倒了倚仗桂系军阀的校长邓聪保,宣布全体海校学生归附孙大元帅指挥,巩固了孙中山在广州的地位。事后,孙中山对陈汝棠十分赏识,视为亲信。1918年5月,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离开广州,退居上海。

1919年,陈汝棠应孙中山之约,赴上海晋见孙中山。在跟随孙中山工作期间,收到同乡好友谭平山从北京大学寄来的信件,说已在《新青年》杂志上寻找出新大陆了。于是,陈汝棠想方设法找到每期《新青年》杂志,如饥似渴地学习,对马列主义产生浓厚兴趣,这是他信仰共产主义的发端。

1920年7月,谭平山、谭植棠等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广州,创办《广东群报》,组建广东共产党组织。陈汝棠此时虽然忙于协助孙中山回粤主政活动,但仍经常与谭平山他们来往,支持和协助他们开展革命活动,认真阅读每一期《广东群报》,以增长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知识水平,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1921年4月,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陈汝棠先后出任护国第四军团卫生队长、粤军定立医院上尉军医代院长、新丰县长和广东陆军军医院长等职务。1922年5月,北方爆发直奉战争,孙中山挥师北伐,亲赴韶关督师。陈汝棠随军亲临前线,救死扶伤,功绩显著,孙中山下令提升他三级,由中校升为中将军医总监,兼陆军军医司司长。

正当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变,派兵攻打韶关,北伐大本营被迫撤退。受命守备大本营的蒋介石、胡汉民置陈汝棠和中央临时医院众伤兵不顾而临阵逃走,致使陈汝棠为医治伤兵孤掌支撑而身陷险境,被叛军杨曲元部俘虏。他历经艰辛,从刑场死里逃生。1923年1月,孙中山挥师恢复广州,3月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此时陈汝棠辗转回到广州,重开昭生医社,继续为穷苦百姓治病,同时想方设法联络陈勉恕等志同道合的人。

1926年9月,陈汝棠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医处长。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陈汝棠愤然返回广州,一方面串联国民党左派反对蒋介石的叛逆行径,另一方面利用职务的有利条件 掩护共产党人开展秘密活动。早在大革命时期,陈汝棠就积极向党靠拢,曾两次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考虑到他在国民党的特殊身份,留在党外对革命事业更为有利。陈汝棠听从党的安排,一直留在党外开展革命活动,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陈汝棠利用特殊的合法身份,成功掩护了陈勉恕等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撤退。1928年,陈汝棠在任国民党广东地方武装团体训练员养成所医务主任和西北绥靖区西江治安督导专员兼高明地方警卫队编练专员期间,鼓励和帮助李一之、陈汝芳、梅重清、徐宽群等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惩治了一批在高明合水、更楼地区为非作歹的土豪恶霸,稳定了当地社会治安。

根据陈勉恕为党建立工作点,培养革命骨干的建议,在陈汝芳、陈殿钊等人协助下,陈汝棠筹建高明县立第三小学。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校于1929年春建成开学,陈汝棠亲任校长,聘请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为教师。在开学典礼上,陈汝棠阐明三小的办学宗旨是实行新文化教育,灌输反帝反封建思想,培养革命种子。此后,三小逐渐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基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汝棠借国民党当局被迫释放政治犯之机,利用在国民党内的特殊影响,出资担保共产党员和其他革命人士共70多人出狱。同时物色和聘请了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到三小任教,以三小为基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秋,陈汝棠为了扩大工作点,成立以 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高明力社,力社以三小革命师生为骨干,实行劳武结合和半工半读。1935年,陈勉恕从香港到高明,大力推进力社活动,使力社走出三小,向高明、高要、鹤山和新兴四县发展。至1936年秋,建立分社80多个,社员3200多人,形成一支有力的抗日救亡队伍。同时,在力社骨干中培养发展党员,建立了南方党组织恢复时期西江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三小支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陈汝棠全力以赴投身到抗击侵略者的实际斗争中去,出任国民党第四路军军医处看护干部训练班主任兼军医学校诊断教授。他除了培训和输送大批医务人员到抗日前线外,还广泛吸纳粤、港、澳和东南亚一带各国抗日组织的华侨青年共350多人参加救护队,培养了一批既有革命抱负,又有医护技能的革命斗士。同时,建立广东省救护团,陈汝棠亲自担任团长,组织护干班学生奔赴战区开展救护工作。1939年初,陈汝棠任广东省赈济委员会主任兼难民救济总队队长,他亲自率队深入沦陷区,抢救受难儿童,收容、救济和安置受难同胞,既进行医疗救护,又教唱抗战歌曲,护干班既是救济队,又是医疗队、宣传队。

1939年11月,陈汝棠以召开救济分队负责人工作会议为名,掩护中共广东省委在黄浪坝救济总队驻地举行第五次执委会议。会议期间,陈汝棠亲自巡岗警戒,保证了会议顺利进行。陈汝棠还利用其特殊地位和影响,大力发动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捐献抗日武器和物资,把筹集的枪支、弹药和医药物资,安全运送到中共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1940年冬,陈汝棠因掩护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人员撤退,被国民党特务分子察觉通缉,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陈汝棠及时从韶关撤至香港,从此彻底脱离国民党,以新的姿态继续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陈汝棠经党组织安排,于1942年春从香港进入东江游击区,在五华、紫金等县交界地区,以行医作掩护,配合进行抗日活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陈汝棠根据党的安排,到香港参加《华商报》的复刊工作,任董事兼卫生顾问,在香港爱国人士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46年1月,陈汝棠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被选为常务委员兼财务部长,1947年任副主任委员。同年冬,陈汝棠应邀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的筹建工作。1948年1月,民革成立,陈汝棠被选为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代主任委员、民革中央执委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春,民革迁址北平后,任民革驻港办事处主任。在香港期间,陈汝棠主动配合党的每一个斗争进程,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合作,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拥护共产党的国是主张,发动民主人士开展反独裁、反内战活动,筹集武器、医药,支持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9月,陈汝棠应邀赴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陈汝棠在广东省担任副省长等多个重要职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奋斗不息。1961年1月4日,陈汝棠因患高血压脑溢血病在广州病逝。1月6日,广东省各界人民举行公祭大会,副省长曾生在悼词中高度赞扬陈汝棠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为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事业而不懈奋斗一生。

1985年,高明县人民政府把高明三小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在校园中央竖立陈汝棠先生的半身铜像,缅怀这位一生坚持真理、忠诚革命的党外志士。

- -